巨然秋山問道圖

                            姜昌明

156公分,橫77公分。

《石渠寶笈》三編:乾清宮,絹本,縱四尺八寸八分,橫二尺四寸。水墨畫,深山茅屋,一徑通幽,無款印。

 

  此圖未曾見於其他著錄,上有“蔡京珍玩”印,“紀察司印”半印,清內府諸印。作者巨然為一江南和尚,活動時間,大約時在南唐後主與北宋初年之間[1]。巨然原本住於金陵的開元寺,開寶八年宋滅南唐(975)之後,僧巨然隨李後主前至汴京,居於開寶寺。他一生大部份的活動地區是在河南省以及江南一帶。北上第二年,巨然即受召於學士院繪製《煙嵐曉景》壁畫[2]

  關於巨然的畫風,我們對它的認識可以從後梁開始(907~923)。那時,對景寫生的作法在中國水墨畫的發展已經成熟。對景觀察,對氣韻精神的捕捉已是畫家的必修課。在荊浩的《筆法記》中就有深切的描述。不論如何[3],這種寫生的氣氛在又經過50年的傳播與成長之後,大自然與作家寫生經驗之間相生相成的關係將會發展得更加根深蒂固。不能否認,這氣氛感染了巨然。

  在荊浩的觀念中,圖畫之貴,在於能夠捕捉對象之精神。這精神定義為“華”。只是要描寫華,不能拘泥僵化。它是一種精神層面的不似之似。

  後梁荊浩《筆法記》有言畫有六要:

一曰氣、二曰韻、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筆,六曰墨。曰畫者華也,但貴似得真…。畫者,畫也,度物像,取其真物之華。取其華,物之實,取其實,不可執,華為實。若不知術苟似可也,圖真不可及也[4]

  北宋沈括看巨然作品的特徵是用筆自由。近距離觀賞之往往看不清物像,若是距離稍遠,則物像將鮮活可辨。這種近乎西洋印象派戶外寫生風格的評語,恰恰匹配巨然,匹配他所捕捉的“不似之似”之“佳趣”。

用筆甚草草,近視之幾不類物象,遠觀則景物粲然[5] 

  北宋《宣和畫譜》稱巨然風格是生動地可居、可行、可驚與可畏:

    僧巨然,鍾陵人善畫山水,深得佳趣,遂知名於時。每下筆乃如文人才士就題賦詠詞源滾滾,出於毫端,比物連類,激昂頓挫無所不有。蓋其胸中富甚,則落筆無窮也[6]巨然山水於峰巒嶺竇之外,下至林麓之間猶作卵石、松柏、疏筠、蔓草之類相與映發而幽溪細路,屈曲縈帶竹籬茅舍斷橋危棧,真若山間景趣也。人或謂其氣質柔弱;不然。……前蹤跡一出於已,畫錄稱之不為過矣。今御府所藏一百三十有六

  米芾《畫史》稱巨然學董源[7]:嵐色清潤,布景得天真多,少年時作礬頭,老來平淡趣高,是董源而後,江南畫之代表。而米芾所謂的江南畫:平淡天真多,唐無此品,在畢宏上。近世神品,格高無與比也。峰巒出沒,雲霧顯晦,不裝巧趣,皆得天真,嵐色郁蒼,枝幹勁挺,咸有生意,溪橋漁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也

  在認識米芾的畫風之後,接下來我們該如何閱讀他的<秋山問道>圖呢? 圖中遠山高聳直逼畫幅上緣,頗能呼應北宋“主山堂堂”形式之構圖。他的寫生觀察貼乎自然:山頭有礬頭如卵石之堆疊,隨山脈走勢直攀巔峰,參以自然理氣,或穿插疏林或點綴苔草。其生動處,在於反映自然定律,山勢愈高,則愈多岩石露頭,則愈少植被,則闊葉植物愈少,則苔點愈多。植物之點葉法與枝幹畫法也宗本大自然之豐富生機道理,圖中木本植物,至少有五種以上。二種闊葉灌木,一種闊葉喬木,一種落葉喬木,一種針葉喬木()。草木植物有三種,一為象徵高山木本植物的苔點與兩種淡水植物:一為禾本植物,一為睡蓮科植物。各種植物各隨其生物屬性的豐富生態被安排在圖中出現。

  在筆墨上,山勢愈高之岩石露頭,僅用淡墨鉤勤兼以墨染,如唐畫鉤斫法,表岩石質感。仍有唐代遺風。山坡有植被,用長披麻皴,表土山質感。土石多用側峰,植物枝葉用中鋒法,即使畫蟹爪枯枝也不例外。點苔用破筆濃墨,並不經意於距離遠近差別時的大小變化。近觀則皆是筆劃,不肖物像。遠觀卻林相土質清晰可辨,有不似之似趣味。

  《石渠寶笈》註秋山問道圖為水墨畫。就題意推測,或曾有淺絳筆跡。全圖除礬頭與小徑之外,均染有墨色。

  巨然為僧,題名為問道圖,但無寺廟道觀,唯取山谷所設計之通幽曲徑,以語帶雙關,作問道意象。圖中樹林或開或閤,樹葉或榮或枯,小徑或隱或現,彷彿道理或明或滅。唯大自然規徑四時常運,自然不息,道理是否明滅,因人而有異。所以圖中景物,參考自然常規,信非隨意點畫。

 

結論:

  欣賞秋山問道圖,我們看到巨然表現不似之似之佳趣與深刻寫實的能耐。佐以當時的畫學思想與評述,且藉由這些評論家之眼,我們更清楚感受到過去的人們是如何受攝於巨氏的魅力,以及連專家都佩服的耳目一新。

 

››國立武陵高級中學美術科教材                  姜昌明老師設計 

上課日期:2003      日 班級:(  )(  )班姓名(          )座號(  )

單元:宋代美術史巨然秋山問道圖與北宋畫的觀賞方法

筆記                             附圖:秋山問道圖

石渠寶笈

 

 

 

 

 

 

 

乾清宮

 

 

 

 

 

 

絹本

 

 

 

 

 

 

紀察司

 

 

 

 

 

 

李後主

 

 

 

 

 

 

後梁

 

 

 

 

 

 

南唐

 

 

 

 

 

 

筆法記

 

 

 

 

 

 

物之華

 

 

 

 

 

 

巨然

 

 

 

 

 

 

學士院

 

 

 

 

 

 

蔡京珍玩

 

 

 

 

 

 

闡釋

不似之似

 

 

秋山問道

 

 

紀察司

半印

 

江南風

 

 

石渠

 

評量

北宋畫觀賞方法

 

 



[1] 五代後梁立國17(ad907~923),十一國之南唐39(ad937~975)。後梁有荊浩筆法記。

[2] 楊登順<董源、巨然>《中國巨匠》台北,錦鏽出版社,1995。頁3

[3] 觀念的發酵與傳播過程,不見得是單一源頭。後唐畫家巨然的繪畫觀念不見得直接受到後梁前輩畫家荊浩的啟發。但即使如此,也不能否認傳播過程營造了一種時代風格,而巨然就身處其中,受其感染。

[4] 文見:後梁荊浩<筆法記>《南朝唐五代人畫學論著》楊家駱編。台北,世界書局,1975

[5] 北宋沈括給董源巨然畫的評語。楊登順<董源、巨然>《中國巨匠》台北,錦鏽出版社,1995。頁3

[6] 文見:《宣和畫譜》台北,世界書局,1974。頁342

[7] 《董源巨然合集》謝稚柳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