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宮壁畫欣賞

  永樂宮原址在芮城縣西方的永樂鎮。舊屬永濟縣。因為1959年治理黃河工程開始,恐有湮沒之虞,所以將之遷至現址。

  永樂宮的創建與道教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有關。呂氏,永樂鎮人,唐咸通年間及第,兩調縣令。後棄官學道於終南山,死後被門徒崇敬為神仙[1]。其故居永樂鎮在宋代建有呂公祠,金代易祠為觀,元代初年道教得勢,因此建起大純陽萬壽宮,即今永樂宮。精美的元代壁畫就分在佈在其中。呂洞賓故事是永樂宮壁畫的主題之一,就像是義大利亞西西的聖方濟教堂中的方濟故事安排。官宦之家的呂洞賓,及第後未曾上任,四處雲遊。他在陝西灃水濱巧遇鍾離權,因此棄家學道,成為神仙。在呂洞賓故事畫中就有鍾離權度化呂洞賓圖。

  佛道之爭,也是呂洞賓故事的一個主題。如呂氏遊寒山寺故事,表現他以道斥佛的情節。傳說呂洞賓曾雲遊至寒山寺,寺中有塔,塔上有風鐸。風鐸遇風便響,致使呂氏徹夜難眠。翌日,呂氏指塔吹氣,鐸聲便停,眾僧大為驚訝[2]。是道勝佛的典故。

壁畫製作

  永樂宮壁畫的製作,是由山西民間畫家朱好古、張伯淵、張遵禮、田德新、李弘宜,王士彥和洛陽畫家馬君祥、馬七所繪。朱好古是元代襄陵畫家,《山西通志》《平陽府志》《襄陵縣志》都有他的傳略。傳中稱他善畫山水,在人物一項,尤其專攻,總是能夠表現出對象的生機動態。張遵禮、李弘宜是朱好古的門人,田德新與王士彥又是後者的門人,代代相承,完成這一宏偉巨構[3]

 

以朝元圖為例,說明元代壁畫的構圖原則

  三清殿壁畫有完整的構思和統一的設計。朝元圖,以八個主像為中心,把眾多的形象組合在一起,既對稱又有變化。朝元圖中有三百九十多個形象的創造,以現實人物為原型,加上想像的星辰山川,並且加以擬人化利用獸類的特徵,使神祇既像獸又像人。人因獸而具有獨特的寓意,獸因人而具有神性。

  畫法是先用夾杼灰泥做底,先用墨線鉤勒,再行填色。色用平塗,少有層次,畫面結構,幾乎全憑有力之中鋒線條構成。畫面上下展開,四周諸神環列,上下排列四層,因為東壁與西壁對稱,故而構圖、線描與色彩基本相同。是元代寺觀壁畫中的精品。每幅自成章法,但相互之間仍用山石雲樹相隔相連。

 

 

 



[1] 《中文大辭源》一卷。台北,藍燈出版社,1987。頁494

[2] 《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篇13寺觀壁畫》金維諾編。台北,錦繡出版社,1994。頁51

[3] 金維諾<中國古代寺觀壁畫>《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篇13寺觀壁畫》金維諾編。台北,錦繡出版社,1994。頁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