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早期製圖學發展的狀況來看地圖的幾個問題
前言
從《MAPPING THE RENAISSANCE WORLD》書中的定義來看,製圖學“Cartographics”的基礎是經歷世界的經驗與實驗(An experience of the World and an Experiment on the World)。又如引言所說,地圖上的描敘,實際上對於標示出某地的作用是沒有什麼幫助的;它反而應該是被視為一種不斷成長的結果—因發現新世界而來的實地探勘與製圖學發展的結果。地圖的內容,因此是變動的。它會隨著經驗的改變而改變。這樣的狀況,將提醒我們如何看待製圖經驗與實驗的結果呢?
正文
一, 中世紀至文藝復興時期製圖學的發展
歐洲中世紀的地圖,只有數種以主要航行於地中海的船員為對象的「航海導引圖」,地圖中顯出製圖者與讀圖者的興趣僅限於沿岸。內陸與遠洋反而都是草率帶過[1]。對於以上部份總還存有基督教世界“地方”的幻想。在神學的基礎之下,一種想像,純理論意義的OT形式地圖被因此誕生。它以圓形為底、分上與下左、下右的T字形地圖。耶路撒冷總是位於中央,然後橫亙中央水域的是地中海。
托勒密地理學的蛋形地圖—《Cosmagraphy宇宙誌》,1482出版。它的內容是當時的已知世界:歐洲、亞洲與非洲的地圖。這個版本,是後代將70年的時間中,各版世界地圖的仿刻版本,內容則大同小異。至文藝復興時期,地圖製圖學的成就是麥卡托圓柱投影法的發明。麥卡托於1556年發明圓柱投影法,加上探險的新資訊後製作一系列的世界地圖,然後在1595年出版地圖集(Atlas)[2]。
希臘巨人Atlas變成了麥卡托地圖集的代名詞。Atlas是希臘神話的泰坦巨人伊阿珀托斯和克呂墨涅之子,普羅米修斯的兄弟,在荷馬的作品中,他似乎是一個海中人物,撐著使那使天地分離的柱子,人們認為這些柱子立在緊挨著最西端地平線外的海中,後來這名字用來指西北非的山脈,以後Atlas又被用來代表該地的國王,英雄珀修斯把他變成一座大山,因為珀修斯為了懲罰Atlas的慢待,讓他看了墨杜薩的頭,任何人只要一看到她的頭就會變成石頭,據希臘詩人赫西奧德的說法,Atlas是秦坦巨人之一,曾參過反宙斯的戰爭,他受到懲罰,被判將天空高高舉起,在藝術作品中,他被描繪成肩負著天空或是天球儀的形象[3]。
Atlas本來是西疆界限的象徵,成為地圖集的代名詞之後,一方面它說明地圖在畫界上的意義;再方面它說明了當時的“界限”其實無法避免想像與神話的猜測色彩。
不過,該肯定的是,即使它包含想像成份,但它勢必有相當的參考性,讓後來的探險家還是能夠根據它—地圖,挑起探險的動機,得到新的地理發現。法國加入航線探索然後得到成果:在法蘭西斯一世的時候,當時的探險對象是美洲。成果有1522到1528年的Giovanni da Verazano前往美洲,他是第一個到達紐約的歐洲人。又有1534到1542年的Jacques Cartier探索東美洲,奠定法國進入加拿大的基礎[4]。
簡單用托勒密到麥卡托之間的70年間製圖概念的演變過程:對照1482年與1508年與1511年的不同版本《地理學》地圖,它們的共同特徵是都繼承托勒密的舊版《地理學》,然後不斷加上新的地理發現,不斷地豐富其內容。1511年版本,甚至是用新的心形投影法(cordiform projection)改畫了原來的地圖[5]。有一個演變的過程與慣例,即繼承傳統與隨手補充內容雙管齊下的製圖學。
在這個慣例之下,由於地圖使用者與製圖者理念的不同,它也有不同的分類。就已知世界的部份:一種是理論派的製圖者,講究數字與邏輯。一種是實務派的製圖者,對那些可以讓地圖更有參考性的探險新成果感興趣,然後隨時補充在新版地圖上。就未知世界的部份:有引用古代傳說作為想像基礎的地圖類型容。也有考慮政治、殖民與戰略因素而杜撰想像的地圖類型。
二, 製圖的理論與實務
(一)製圖的理論基礎
尺寸、經緯度與輪廓線是製圖時的理論層面。輪廓線
○當理論凌駕實務時,政治立場是會影響製圖者的製圖邏輯的
這般輪廓線,在卷頭的水域海圖(hydrographic chart),是根據Thevet的概念而畫出來的。他是西班牙人的朋友。而西班牙人對英國人forbisher與 hakluyt的海洋連續理論(continuous ocean)是充滿敵意的。
○索引不完全的原因,因為實際上列島的探險本身就是危險的,所以資訊不完全
書中的頁數索引也不完全,在裝飾性與方法性的門面之後,險峻的列島冒險摧毀了任何想要秩序化它們的念頭,即使只是對尺寸的觀點。
○ 專業者:水手與地理研究者的差別
實務的製圖學與數學的製圖學。指南針的磁性南北線與地理上的子午線。海港形勢圖與風玫瑰圖。麥卡托圓柱投影法則是一種理論的製圖法。
○理論與實務者
一方面來說他的作法是,讓自己變成是一種有學問的人,像是麥卡托(mercator)與ortelius一樣;另一面,他則是演練一種像是他當時那些有豐富且知名於航海的船長的語氣與說法,像是那時的jacques cartier 或是jean alfonse de saintonge等船長。然後像是他們一般地在航海科學的領域,拍胸脯掛保証地說他們那一掛的黑話。
○地圖在理論與實務上的功能
地圖的功能不是在揭示一個在給定的時間中的某一個世界中的國家,而是一個像年譜學一樣的歷程而能貫穿幾個世紀—是一個流動的空間(floating space)。隨手零活的組合性地圖,讓各世紀的不同資料,同時並陳組合在地圖上,以致於它像是一個流動空間。這是從葡萄牙製圖學校繼承的成果。當然,在這種前提之下製成的地圖,為要連結這些組合資料,想像是難免的。甚至為一些未知之地添加一些想像的怪獸。這些想像可以是來自一些古代傳說,也可以是一些以訛傳訛。
O理論與實務的想像
Le Testu,受葡萄牙製圖傳統的啟發,並沒有嘗試去隱藏這些控制他去表現世界的傳說。“這些我記我寫的,只是來自於我的想像,因為還沒有已經對它做過探索”。關鍵字是“想像”,它聲明的是“想像的力量”,一種能創造出小島與王國的力量。
想像的另一功能是,作者可以依想像在圖中記下有必要的提醒,讓航海者途經該地時可以提防可能的危險。而理論的價值,就在於讓海上的尋找更加確保,在有經度與緯度的情形之下。
是像le testu這種實務主義製圖學家在那些用來畫分國度但是並不確定的輪廓上得到一種有生命的動力。這種生動的多樣性來自製圖者與長距離旅行的表現。最終得到的好處是滿足了征服者的奇想與征服的慾望與出發點。
○ 在想像的理論與實務之後的製圖者心態發展
Le Testu認為面對一塊未知的土地,製圖者的心態只有兩種:一是發明,一是克制。克制的原因是為了要等待新的知識、資訊與發現。
○ 製圖學的模式
經驗的(experience)與傳說的(fiction)
實務的與理論的
lusitanian model與dieppe tradition(可包含修正成份的靈活性)117-4
closed與open
三, 歸納早期製圖學的原理
地圖製作的原理
Discovery(finding)-------------------practice
┼
Fabrication(fabrication)-------------imagination
∥ (old model/information of others/observation)
Invention of reality------------------second paradise
四, 利用製圖原理還原地圖背後的真實性
結論
○ 幾個在製圖學上的重要人物
1,麥卡托(Mercator)
麥卡托(1512~1594)出於於1512年的安特衛普,父母都是德國人。專修地理學,幾何學與天文學,畢業於洛文(louvain)大學,畢業後不久開始從事地球儀,星盤和其他科學儀器的製作,接著又為地圖與海圖製版。1569版世界地圖問世。圓柱投影法的特徵是經線都繪成與赤道垂直的直線,而緯線則是與赤道平行的直線,這種投影法,使得地圖上的北與南有一些地方失真。這種投影法的重要性幾乎過了一百年才受到認可[6]。
2,Ortelius(1527~1598)被稱為“現代地理學之父”。1570年由安特衙普的印刷廠印刷第一版地圖集[7]。麥卡托就非常推崇他的《世界概觀》。Ortelius,是“現代地理學之父”。他是一個比利時地圖繪製家,地圖,書籍和古玩商。1554年時,開設書籍古玩店。1560年時,受麥卡托響,對繪製地圖發生興趣。1564年創造了心形投影的世界地圖,編輯了埃及地圖、亞洲地圖。1575年被任命為西班牙腓力二世的地理專家。著有《世界概觀》[8]。
3,托勒密
托勒密的地理學一出版1490年,成為權威,後代持續延用。其投影法被延用到1730年最後一版出版為止[9]。
4,Thevet
dieppe school的繼承人
過時,相信傳說
反對flemish學派
他有自已為小島命名的習慣。以其名命名的小島,其特徵是它不是國王與地理學者地圖能夠控制的地方。
原始發明的傳說,未來主義者的創造,傳說的遺產等都是thevet地理發明的想像源頭。但實際上,有一半以上的所謂孤島,其實其原型是地中海中的小島。
小範圍的製圖,以致於過份零碎。
向le testu學習運用傳說的方法。
5,le Testu
克制。對北方保持開放態度,南半球採閉鎖的態度
對未知部份保持敬畏態度
表現出來的不比他自已所知的多
服務於法國統治階級,想像法國是個強權國家
[1] 文見:平田寬著《圖說科學技術史》上。台北,牛頓出版社,1987。頁190。
[2] 文見:平田寬著《圖說科學技術史》上。台北,牛頓出版社,1987。頁225。
[3] 《不列顛百科全書》一冊丹青版。頁156。
[4] 文見:《古地圖集精選》菲利蒲艾倫著。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頁25。
[5] 文見:《古地圖集精選》菲利蒲艾倫著。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頁29。
[6] 《古地圖集精選-透視地圖藝術與世界觀的發展》菲利浦艾文編著。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頁58。
[7] 文見:《古地圖集精選》菲利蒲艾倫著。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38。
[8] 文見:《大不列顛百科全書》1冊。丹青版,1987。頁79。
[9] 《古地圖集精選-透視地圖藝術與世界觀的發展》菲利浦艾文編著。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頁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