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者研究羅馬水道橋的興趣很高,因此喜歡探勘各地的水圳水道橋,像是桃園大圳的五條源頭水道橋。進而對"水道橋之鄉"-新社感到興趣。新社,有白冷圳,是日據時期的昭和年間開始興造。八十年之後的九二一大地震重創了它。但即使如此,它不過是讓水圳更沒有利用價值罷了,畢竟海拔頗高的圳路維修不易且早已失去水利功能。九二一重建計劃,則是逆勢操作,重新打通水路,讓農田依然有水可用,甚至發揮觀光的附加價值,如有名的倒虹吸工。
畫家就畫了這座東亞最長跨距的虹吸管設計。在偏僻的山裡,這浩大工程,也是突兀,又是很古典卻很進步的主題。不過這次流露出來的則是羅馬時期承傳下來的水利智慧。雖然台灣與西方文明的源頭-羅馬智慧,沒有直接的空間關連性,水道橋卻是僅有的例外。
畫家重組了畫面結構,讓典雅咖啡館和虹吸管可以並陳於同一畫面中。圖中畫一小姐,是位很像女侍的經理,她並非虛構。畫家畫了她,用來紀念這個地方既好客熱情、體貼細心、又純潔無欺的高品質美感與好感。